欢迎来到好枸杞官网!
咨询热线:400-716-7780  枸杞、枸杞原浆加盟代理咨询电话:18309657521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宁夏中宁枸杞的文化价值探究和文化路径探寻

发布时间:2021-11-17 16:38 浏览次数:

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全审议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关于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要求“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搭建有品牌力的文化载体、建设有带动力的示范项目、打造有传播力的宣传平台,使宁夏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这表明,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建设是“先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彰显成为“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政治使命和时代重任。

这一战略决策提出后,无论在实践运作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宁夏都在全力以赴加紧落实、不断跟进。就实践运作而言,倾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唱响“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文化品牌,讲好黄河宁夏故事,加紧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就理论研究而言,学界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围绕宁夏黄河文化遗产、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基因、黄河文化风情、黄河文化旅游产业、黄河生态文化、黄河沙漠文化、黄河文化名城建设等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专著、学术论文和宣传文章。瑕不掩瑜,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就是目前似乎只关注了宁夏黄河文化本身内涵的研究和实践,却相对忽视了宁夏黄河文化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具体说来,对宁夏黄河文化的衍生形态挖掘、开发、推广不够。譬如黄河宁夏段的名特优物产及其文化意蕴。黄河在宁夏境内全长397公里,自南向北流经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银川市(灵武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石嘴山市(平罗县、惠农区)。宁夏南部的固原市虽然黄河主干流没有经过,但境内诸多河流的最终归宿均为黄河,如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清水河,黄河重要的二级支流泾河以及葫芦河、渝河、茹河等,因此宁夏是黄河流域9个省区中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黄河流经的宁夏各市县区,沃野千里、阡陌纵横、稻麦飘香、牛羊遍野,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独特景致,孕育了诸如稻米、小麦、果蔬、枸杞、牛羊肉畜产品等名特优物产。这些黄河宁夏段的众多名特优物产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区内外,得到高度认可,而其生成离不开黄河水的浇灌、滋润和哺育,黄河是宁夏“万物”生长当之无愧的“母亲河”。要看到,地域物产在其演化过程中,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形成今天的枝繁叶茂、瓜果飘香、牛羊肥美等丰硕成果和丰收景象。这一过程必然受到当地地理因素、气候条件、山水资源、人文环境等的深刻影响,且有相应的技术传播路线和经济活动路径,还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会生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各类物产既是人们创造的自然产品,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宁夏的名特优物产受黄河水资源的天然“恩赐”,在形成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饱含着黄河宁夏段隽永厚重的文化印记,产生独具特色的宁夏黄河段物产文化。这是宁夏黄河文明孕育的极具地域特色的璀璨结晶,是宁夏黄河文化不应忽视的文化具象。再作进一步分析,“塞上江南”是黄河在宁夏天设地造的有别于黄河流域其它省区的“独创”性美景,宁夏在黄河文化上精雕细琢,打造文化“传承彰显区”,就是要做大做强“塞上江南”的文章,让其呈现“全景式”的文化展现,而“全景式”必然包括宁夏黄河流域的众多物产及其文化。基于这样的逻辑,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就需要深入挖掘黄河宁夏段名特优物产的文化价值,从文化层面探究其演进、深化的规律和路径,以此彰显宁夏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期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延伸和拓展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的视域。

文化(cultrure)一词的本义是耕作、栽培,从这一原初语境来看,它表示一种生产,一种实践行为。而在当代理论语境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专属”,则是其本义延伸的产物。所以文化既是一种实践行为,也是一种观念行为。由此,物产文化既是某种或某类物产成长、发展的物质演进过程,也是物质演进过程中呈现的“溢出”效应,亦即附着在其上的、具有该物产显著特征的集物质与精神于一体、硬生产力与软生产力于一身的力量。这种力量,用理论化的表述就是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也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越来越体现经济的功能,经济也越来越彰显文化的价值,最终实现多方位、多环节、多角度、多形式、多元化的更高层次、更全面的融合,经济与文化的这种深度融合构成了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境遇。文化生产力就是我们研究物产文化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

文化生产力具有二维价值功能,即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就经济的文化化而言,在经济发展中,文化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引领和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包括知识、技能、工艺、习俗、风格、审美、创意等文化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日臻凸显,几乎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经济行为都蕴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借助文化的力量创制出不同的品牌。物质产品中丰厚的文化含量、独特的文化个性使人们在钟情于物质产品的同时,还能得到感官的享受和心情的愉悦。这表明,在基本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就文化的经济化而言,在传统的理论视域里,文化总是被视为一种精神性实践,而在经济发展的当下情境中,文化则越来越被视为一种经济活动。文化发展的日益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使得文化要素的经济价值充分彰显,各种文化元素、文化资源和文化形态的潜在价值以极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价值和资本价值,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或现实经济形态,成为经济运行和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通过物质力量来释放和发挥精神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和深层次驱动力,使经济获得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形态。文化不仅成为精神动力,而且成为生产力、创造力乃至竞争力。文化的经济功能在于它不仅能为经济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意义,而且对经济变迁的路径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可见,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良性互动机制,使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使经济活动由传统的“物质要素主导型”转向“智力要素主导型”;文化则从自身的生产中获得发展前进的物质基础与动力,从而加快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生动力。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一体化已然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基于文化生产力的二维价值功能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来审视物产文化,可以看到,物产文化一方面具有物质产品的表征,另一方面具有文化产品的意涵。两者的有机契合和相互耦合,必然使其呈现巨大的经济增值功能和深邃的文化精神意境。下文我们对中宁枸杞文化价值的探究和文化路径的探寻,即以此作为学理上的支撑。

在黄河宁夏段众多的物产文化中,最著名的就是宁夏枸杞文化,特别是中宁枸杞文化,这是黄河宁夏段物产文化中的典型性文化场域和代表性文化具象。文化场域是物质存在和发展并日臻富有特质的多维文化时空,具有地域性和时域性。中宁枸杞文化的地域性即为中宁县的区位、气候、水土等极具地方特质的属性;中宁枸杞文化的时域性就是孕育这一物产的物种品质传承、种植栽培沿革、技术演化变迁等富有地方特色禀赋的格局。文化具象是物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该物质显著特征的具体文化形象,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中宁枸杞文化的特殊性即是中宁枸杞文化在黄河宁夏段众多物产文化中的独特文化品质;中宁枸杞文化的典型性就是中宁枸杞文化在枸杞家族中最高的、不可撼动的文化地位。具体说来,中宁枸杞文化的典型性文化场域和代表性文化具象是由中宁枸杞的综合优势决定的。

历史优势。枸杞的种植、栽培、采摘、食用、药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 000年的历史。中宁枸杞始于自然野生繁殖,历经1 000多年的选育改良形成现在的优质品种。诸多历史文献均记载了中宁枸杞种植的古老历史,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代鲁旺善的《农桑衣食摘要》、明代《弘治宁夏新志》和清代乾隆年间的《银川小志》《中卫县志》都对中宁枸杞有所阐述。明代弘治年间,中宁枸杞就被列为贡品。清代乾隆以来,中宁枸杞开始逐渐占领全国市场。《中卫县志》记载:当时“各省入药甘草枸杞皆宁产也。”[2]民国《朔方道志》也记载:“枸杞宁安堡者佳。”从列入朝廷贡品到在全国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历时约250余年。

地域优势。中宁枸杞的主产地中宁县位处宁夏中部,四面环山,中部为低平盆地,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202毫米。黄河与清水河在这里交汇,缓缓流经县境。其中黄河穿越县境近70公里,流域面积2 960平方公里。早在西汉时期,中宁便开始引黄灌溉,灌溉农业发达,成为宁夏最古老的引黄灌区之一。年代久远的引黄灌溉和清水河洪泛灾害带来大量泥沙淤积,造就了黄河两岸大片的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土质富饶沃腴,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腐殖质多,熟化度高,且富含30多种枸杞所需的微量元素。当地适宜的气候、降水、光照、土壤、水文等条件,使中宁枸杞获得极高的知名度,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的美誉。

技术优势。中宁枸杞栽培类型多样,有菜用、果用枸杞等,不同类别的枸杞其栽培技术也不一样。杞农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因品种而异的技术,菜用枸杞按照丛状灌木进行栽培,果用枸杞按照小乔木类型进行栽培。枸杞在生长过程中有很多种病虫害发生,当地人民发明了用旱烟和棉皂水泼洒洗涤枸杞枝叶的方法降低病虫的危害,效果极佳。与现代农药杀虫技术相比,其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品质优势。中宁枸杞粒大色鲜、皮薄肉厚、气味清香、口感纯正、甘甜爽口,富含锂、硒等微量元素及甜菜碱、胡萝卜素、亚油酸、多种氨基酸、芦丁、多糖、蛋白质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保肝抗癌、益智养颜和抗衰老的作用,食用、药用价值极高,有“药食同源”的复合优势,是国际公认的“富集锂”植物,是惟一被载入新药典的枸杞品种,还被列入全国十大药材基地。此外,中宁枸杞近年来的产品延伸做得很到位。一系列枸杞衍生产品如枸杞茶、枸杞酒、枸杞饮料、枸杞养生保健品等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市场独树一帜,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品牌优势。中宁枸杞种植栽培历史久远,中宁县是枸杞的地道产区,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同时也是枸杞野生自然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唯一命名的枸杞之乡。截止2020年底,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已达21.6万亩(预计“十四五”时期将达到30多万亩),占宁夏枸杞种植面积35万亩的的62%,畅销全国近30个省区、70多个城市及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区出口总量的80%以上。“中宁枸杞”拥有原产地证明商标和驰名商标,是地理标志产品。“中宁枸杞”区域品牌价值达172.88亿元,跻身全国农业区域品牌前十强,成为消费者最喜爱的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之一,并于2020年7月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文化优势。枸杞自古以来不仅是药用、食用、保健的珍品,而且是图腾崇拜、歌咏颂赞的精神载体。枸杞俗称“吉庆果”,有吉庆瑞祥、延年益寿的寓意,是中华民俗文化八大吉祥植物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以枸杞为主题的枸杞文化。今天,中宁枸杞的种植、栽培、采摘、加工、销售等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枸杞产业已经成为中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生命产业以及最富前景的富民生态产业。枸杞已深入到人们心里,它不仅仅限于一种物质产品,它所蕴涵的精神要素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精神。

什么是枸杞文化?这首先要涉及到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创造这些物质产品的手段、工艺、方法,以及在这些物质产品基础上形成的秩序规范、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艺术形式等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可推演出枸杞文化的文化意涵:枸杞文化是以枸杞产品为核心、包括枸杞种植、加工等技术和流程以及与枸杞密切相关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的总和。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枸杞物质文化、枸杞行为文化和枸杞精神文化。枸杞物质文化是指枸杞的物质产品形态以及枸杞的种植、采摘、加工工艺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包括不同品质和档次的干果、鲜果以及枸杞加工产品,如枸杞茶、枸杞芽菜、枸杞酒、枸杞饮料、枸杞生物保健品等;枸杞行为文化是指以枸杞产品为基础的民俗、习俗以及具有枸杞表象特征的各种文化符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枸杞建筑文化、枸杞饮食文化、枸杞文学艺术、枸杞节会文化等;枸杞精神文化是指在前两种文化形态影响和熏陶下形成的具有枸杞内在特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这是枸杞文化的最本质的内容,是枸杞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精髓。

基于枸杞物质文化的层面,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宁枸杞”品牌。枸杞在全世界有80多个品种,在,除了宁夏外,河北、内蒙古、青海、新疆、陕西、甘肃等地都在种植枸杞,其规模不断扩大,优势日益突出。中宁是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是当之无愧的“枸杞之乡”,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的美誉。但现在,这种美誉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就外部环境而言,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枸杞个头比中宁枸杞还要大,致使宁夏周边省区的枸杞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还有的地方盗用“中宁枸杞”的品牌进行生产和销售,枸杞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一度较为突出,“中宁枸杞”这一地理标志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就内部状况来说,枸杞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涨幅远低于投入成本增幅,利润空间大大压缩;枸杞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短板,枸杞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强,新产品投入缺乏配套设备和工艺,产业链专业细分度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必须认识到,中宁枸杞发展中的问题不是数量规模问题,而是质量效益问题,是以枸杞原产品为主而进行的一系列产品开发和深度加工问题。必须进一步改变中宁枸杞分散型生产和“地摊式交易”的传统模式,整合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中宁枸杞”的品牌效应,带动核心产区和周边产区的枸杞生产及销售,以“中宁枸杞”商标和资本为主要纽带,对枸杞生产、加工、营销企业以及科研、开发、科技服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小型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集中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及研发新技术,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生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努力实现枸杞生产基地与加工企业、超市、专营店的有效对接,推动枸杞产品从基地到店面、从初级产品到名品精品、从种养到营养的链式发展。还可通过多媒体、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等加大宣传,加强精准营销,增强大众对中宁枸杞的认知度,同时建立健全枸杞产品统一溯源体系,掌握中宁枸杞市场的话语权。只有质量提高了、品质提升了,才能使中宁枸杞产生人气旺盛的品牌影响力,使这一品牌真正深入人心。当一种产品的品牌认可度高度集聚后,其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度才能实现。

基于枸杞行为文化的层面,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开发文化系列。枸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历史4 000多年,药用历史2 000多年,如此漫长的历史,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聚宝盆”,比如历史传说、文人诗句、生产和食用及药用习俗等,内容十分丰富。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关于枸杞的诗歌就达10多首。我们现在挖掘了一些,但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形成枸杞系列文化,如枸杞商贸文化、枸杞生态文化、枸杞医药文化、枸杞饮食文化、枸杞旅游文化、枸杞建筑文化、枸杞文学艺术等。比如枸杞旅游文化。中宁的旅游业相对而言,是一个软胁和短板。其实该县旅游文化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问题是要抓住杞乡特色,枸杞文化就是一大特色。可否在中宁搞一个枸杞文化“一条龙“旅游,通过建设具有高产出、高景观价值特征和规模化的枸杞生态观光园,发展具有体验性特征的后现代旅游业。让游客来到中宁后,观看枸杞种植、体验枸杞采摘(亲自动手)、参观枸杞产品的加工过程、品枸杞茶、喝枸杞酒、尝枸杞饮料、品枸杞菜肴、吃枸杞主食、观枸杞文艺表演、观赏枸杞书画艺术,参观枸杞风格建筑,最后带上一大包本地枸杞满载而归、满意而归,形成一个系列旅游产品。特别指出的是,位于中宁县的集枸杞文化展示、水上休闲娱乐、杞乡风情园、枸杞种植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枸杞博物馆要发挥其杞乡地标性建筑的作用,让游客尽情享受枸杞旅游的独特魅力。此外,杞乡中宁县的城市建设也要处处体现枸杞文化特色。如县城主要街道两旁的路灯及装饰,可以设计成枸杞造型;一些主要街道的雕塑作品,可以取材于枸杞传说、文人诗话等。具有杞乡特色和枸杞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要丰富,以此来推动中宁旅游在全区、全国的影响力,把中宁真正建成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宁夏枸杞之城、枸杞之乡、世界枸杞之都。在大力挖掘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比如饮食文化方面,用枸杞芽作菜,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就出现过,该书第六十一回中有这样的记载:“柳家的忙道:……‘连前三姑娘(贾探春)和宝姑娘(薛宝钗)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现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来给我。’”[3]我们能不能把这道菜开发出来,以“红楼名菜”的形式推出。“红楼名菜”就是“油盐炒枸杞芽”这道菜的文化底蕴,这就赋予了这道菜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文化品位,推出后肯定会大受欢迎。可以通过挖掘历史上的枸杞菜品,结合现代烹饪技巧,开发“枸杞宴”,从凉菜、热炒,大菜、汤水,到酒水、茶水、饮料、甜点,乃至就餐环境的布置——大到餐厅的装修风格,中到餐桌、座椅的设计,小到茶具、酒盅、筷子、汤匙的形状,形成系列,彰显出枸杞饮食文化的独特舌尖体验。

基于枸杞精神文化的层面,进一步培育精神动力,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中宁枸杞不仅是黄河宁夏段的一种特色物产,而且是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由其派生出的文化因子博大精深、隽永悠长,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线。而这其中最深厚、最富有魅力的则是精神和价值观层面的意蕴。枸杞以其耐严寒、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而著称于世,自古就被誉为生命之树;枸杞的果实也因其独特的药用疗效和食用价值而蜚声海内外,体现出生命延续和身体康健的功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宁融汇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精华,糅合了枸杞历史、医药、饮食、保健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这一历史演进过程相适应,中宁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追求美好的精神品质,并付诸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这恰恰是中宁枸杞的精神文化之所在。在中宁,枸杞不仅是一个地域产品,更是一种行为参照和精神力量。枸杞文化的核心是体现着中宁枸杞内在本质、且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支撑,这也是我们挖掘并培育中宁枸杞文化的最终目的之所在。一旦这种精神动力形成并运用于今天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便会形成一种干事创业的源动力和驱动力,它是地域文化、群体文化乃至个体文化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对区域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中宁枸杞文化价值的探究和文化路径的探寻,并非是对这一特定文化场域下的特色文化具象的过度渲染和刻意宣介,并非是小范围的文化概念替代,而是让它最终落脚到黄河文化,使枸杞文化与黄河旅游文化、黄河遗产文化、黄河风情文化、黄河生态文化、黄河沙漠文化等共同成为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主流意识形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等相互交融、和谐共进,进而形成一致性的文化凝聚和文化认同。因此,研究包括中宁枸杞文化在内的黄河宁夏段物产文化,是为了扩展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的领域,从更加全面、更加宽广的视野揭示宁夏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为黄河文化拓展新的学术空间,助推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的政策创新,丰富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的实践活动。
宁夏中宁枸杞的文化价值探究和文化路径探寻
转载来源:西部文明播报